NEWS

新闻中心

以用户需求和科技研发驱动创新,推动行业进步

双向交流电源过载保护测试

来源:行业资讯     发布时间:2025-07-03     点击数:     热门:深圳斯康达

  

1-230H4112F5251.png

  过载保护是双向交流电源可靠性设计的核心环节,用于防止因负载异常或控制失效导致的器件损坏与安全事故。测试需模拟多种过载工况,验证保护机制的响应速度、动作准确性及恢复特性。

  测试分类与方法

  稳态过载测试逐步增加负载至额定功率的 110%-150%,监测电源输出特性与保护动作。例如,某 30kW 电源在 120% 过载时,应能持续运行 1 分钟(符合 GB/T 34120-2017《储能变流器技术规范》),期间输出电压波动≤±5%,频率偏差≤±0.5Hz。若超过设定时间,需通过过流保护(OCP)或过热保护(OTP)切断输出,动作时间应<500ms。

  瞬态过载测试通过突加负载(如从 50% 至 150% 阶跃)模拟电机启动等冲击性工况,测试保护系统的动态响应。典型指标要求:过载峰值持续时间<200ms 时,电源应能维持输出且不触发保护;若持续时间超过 500ms,则需可靠动作。实验中使用示波器监测电流波形,某电源在 150% 瞬态过载时,电流上升率达 50A/ms,保护电路在 320ms 时切断输出,符合设计预期。

  过载恢复测试触发保护后,需验证电源在故障排除后的重启特性。测试步骤包括:过载触发保护→断开负载→等待冷却(若涉及过热保护)→重新合闸。理想状态下,电源应能在无故障条件下正常重启,且保护阈值保持不变。某案例显示,电源在 130% 过载保护后,冷却 30 分钟重启,其过流阈值偏差<±3%,表明保护系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。

  关键技术与设计要点

  多重保护机制:采用 “硬件快速响应 + 软件逻辑判断” 的双重保护架构。硬件层面通过电流互感器(CT)与比较器实现 μs 级过流检测,软件层面通过 DSP/MCU 进行数字滤波与延时判断,避免误动作。例如,设置 50μs 硬件锁存信号,配合 20ms 软件确认时间,可有效区分浪涌电流与真实过载。

  热设计协同:过载时功率器件(如 IGBT)温升显著,需通过热仿真(如 ANSYS Icepak)优化散热结构。某电源在 120% 过载下连续运行 30 分钟,IGBT 结温从 80℃升至 125℃(低于安全阈值 150℃),表明散热设计满足过载需求。

  失效模式分析(FMEA):针对过载保护可能出现的误触发(如 CT 漂移)、拒动作(如驱动电路故障)等失效模式,需通过故障注入测试(如人为模拟 CT 信号异常)验证冗余设计有效性。测试显示,当主 CT 失效时,冗余 CT 可在 100μs 内接管检测功能,确保保护系统可靠性。

  行业标准与典型应用

  GB/T 17626.5-2008《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浪涌(冲击)抗扰度试验》要求电源在过载时不应发生起火、爆炸等危险。在储能系统中,双向电源的过载保护能力直接影响系统安全性:某锂电池储能电站的双向变流器通过 150% 过载测试,成功抵御了并联电池组短路引发的冲击电流,避免了大规模设备损坏。而在微电网场景中,过载保护功能可保障电源在分布式电源突然退出时,不致因负载突增而崩溃,提升系统鲁棒性。


推荐阅读

双向直流电源的能量转换机制

DCDC 过压保护测试

电池包充放电效率检测

欢迎来到斯康达
欢迎来到斯康达
在聊天开始前,请留下您的信息,我们会尽快回复您
  • *
  • *
  • *
  • *